Our Projects
中超联赛南京赛区安保升级保障赛事运行
随着中超联赛南京赛区赛事热度持续攀升,赛区安保工作迎来全面升级。此次安保体系优化以“科技赋能、精细管理、快速响应、多方协作”为核心,通过智能化设备应用、专业化队伍组建、应急预案完善及跨部门联动机制创新,为赛事安全运行筑起立体防线。从入场安检到场内秩序维护,从突发情况处置到观众服务保障,南京赛区以高标准、严要求构建全流程安全保障网络,既彰显了大型体育赛事管理的现代化水平,也为球迷营造了安心观赛环境,成为城市大型活动风险防控的标杆案例。
南京赛区引入智能安检门与热成像系统,实现入场人员无感筛查。通过集成金属探测、生物识别与体温监测功能,单通道通行效率提升40%,可疑人员检出准确率达99.7%。新型设备在南京奥体中心12个入口全面铺开,形成首道智能防线。
视频监控系统完成5G网络改造,新增1280P超高清摄像头256个。AI行为识别算法实时分析场内动态,对异常聚集、物品遗留等17类风险场景实现秒级预警。指挥中心大屏同步呈现三维电子沙盘,警力部署可视化程度达到新高度。
无人机编队构建空中巡查网络,6组六旋翼无人机搭载多光谱传感器,每场赛事执行3轮次立体巡逻。通过与地面机器人联动,形成“200米低空+地面”双重监控覆盖,重点防范场外黄牛票务交易与交通拥堵问题。
安保团队实施分级培训认证制度,2000名执勤人员完成反恐防暴专项实训。通过模拟球迷冲突、紧急疏散等12类实战场景,人员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。特别组建的50人快速反应分队,可在90秒内抵达场馆任意位置。
观众服务引入网格化管理模式,将看台划分为32个责任区。每个网格配备双语引导员与急救员,配置AED设备42台。通过智能手环实时监测人流密度,动态调整出入口控制策略,确保单区域最大承载量不超设计值85%。
警力调度采用PDCA循环优化机制,每场赛事后分析28项安保数据。根据上轮次的人流峰值时段、重点管控区域等指标,弹性调整岗位设置。最近三轮赛事中,观众投诉量环比下降63%,警民协同效率提高显著。
建立三级应急响应体系,制定自然灾害、公共安全、赛事事故等7大类处置预案。针对暴雨雷电天气设置红色预警方案,地下停车场预备防汛挡板300块,排水泵组功率提升至800立方米/小时,确保极端天气下疏散通道畅通。
医疗救护实施“黄金四分钟”救援标准,设置4个场内急救站与3辆移动救护车。与周边三甲医院建立绿色通道,确保重伤员转运时间控制在15分钟内。开赛以来成功处理突发心梗案例2起,全部实现现场复苏成功。
网络安全防护构建双活数据中心,赛事票务系统通过等保三级认证。部署流量清洗设备应对DDoS攻击,核心数据库采用国密算法加密。票务黄牛识别模型迭代至4.0版本,累计拦截异常购票请求12万次。
必一体育建立政府跨部门联席机制,公安、消防、卫健等12个单位入驻联合指挥部。开发专用通讯平台集成多方数据,重大决策实行线上会签制度。赛事期间累计召开视频调度会23次,解决跨领域问题58项。
俱乐部与球迷组织签订安全公约,规范助威器材使用标准。建立球迷代表参与安保例会制度,收集改进建议47条。通过实名制会员系统与公安数据对接,重点人员管控名单动态更新效率提升70%。
媒体宣传矩阵发挥引导作用,开通安保服务微博话题阅读量破亿。制作三维动画演示安检流程,通过短视频平台触达潜在观众230万人次。赛后发布安保白皮书获央媒转载,形成良好示范效应。
总结:
南京赛区安保升级工程通过科技创新与机制优化,构建起智慧化、专业化、人性化的现代安保体系。从智能设备的规模化应用到多部门的高效协同,从应急预案的周密部署到公众参与的深度拓展,每个环节都体现着“安全第一、服务为本”的核心理念。这不仅保障了中超赛事的顺利运行,更提升了城市大型活动风险防控的标准化水平。
此次安保实践为大型体育赛事管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样本。随着5G、AI等技术的深化应用,未来安保体系将向更智能、更精准方向发展。南京经验表明,只有将技术手段、制度建设和人文关怀有机结合,才能实现安全保障与观赛体验的双重提升,为中国职业体育赛事树立安全管理新标杆。